近年来,“医闹”现象层出不穷。暴力医疗伤害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有些人甚至把医生当成高危职业。如何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医师法》草案。草案新增“保障措施”一章作为第五章,规定改善医生执业环境,构建医患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法律责任。
优化执业环境的多项措施
公安机关和其他部门在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了警察局和岗哨
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安全和健康防护用品
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纳入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医疗卫生机构良好的执业环境。
“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曹说,要有效预防和打击医疗犯罪,形成医疗卫生机构良好的执业环境,需要公安机关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在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派出所、亭等, 从而尽最大努力进行预警和及时出动警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相关犯罪的风险和危害,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h/】同时,根据草案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的健康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医务人员,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曹看来,健康保障和工伤保险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分别解决了事前风险防范和事后补偿的问题,对保障医务人员各方面的正常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或建立医疗风险基金
鼓励患者参加医疗事故保险
“技术永远在前进,没有技术是万能的。医疗技术也有很多未知领域,风险伴随着未知。”曹说,医疗卫生领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任何风险放在特定的人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有必要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h/】草案规定,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或建立医疗风险基金,鼓励患者参加医疗事故保险。曹认为,这一规定是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的框架性制度安排。风险分担机制在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或建立医疗风险基金,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而不是在他们陷入困境时被动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患者参加医疗事故保险,使患者在发生风险事故时,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方法获得相关赔偿,减少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可能性。
消除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依法控制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的行为
成立“医疗纠纷办公室”解决医患纠纷
【/h/】草案规定,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草案将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的行为纳入法律控制,可以有效打击‘医闹’行为,减少聚集示威等‘医闹’现象。”曹说:“同时,对‘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的认定应当谨慎,合理的申诉表达行为应当与无序行为区分开来,避免因认定不当而造成更大的问题。”
【/h/】另外,为了“标本兼治”,防止“医闹”的发生,草案规定,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主动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h/】在实践中,很多医院都尝试设立“医疗纠纷办公室”,负责处理涉及医患关系的相关事件,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曹说,很多医患纠纷是由于医院和患者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当患者的诉求没有得到适当表达时,可能会发生极端事件。医院设立专门的窗口或办公室,及时听取患者的诉求,讲解和解答医疗领域的专业问题,对于安抚患者情绪,有效预防和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24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