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疾病吗?要不要治?「封」真的治标不治本吗?镇痛药会上瘾吗……调查显示,超过70%的疼痛患者“勉强”不就医,只有28%的患者在首次疼痛后1-10天内就医。其实我们对疼痛还是有一些误解的。
超过70名成年人选择“忍受疼痛”而不寻求治疗
【/h/】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学会会员大会在京开幕。会上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疼痛防控主题口号——“发现疼痛、理解疼痛、解决疼痛”,共同呼吁公众理解疼痛、正确理解疼痛。
众所周知,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近期突然发生的短期疼痛,往往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与手术、外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慢性疾病是导致疼痛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因素。
中国医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大英教授说,我们在治疗疼痛时,往往把它当作某种疾病的症状或附属品。我们期待它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消退,在面对它的时候会习惯于“忍而过去”。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千万不要忍受痛苦。但据研究显示,超过70%的疼痛患者“勉强”不就医,只有28%的患者在首次疼痛后1-10天内就医。
专家建议,很多患者只有在忍受不了疼痛的情况下才会去看医生,甚至在没有适当治疗的情况下长期痛苦。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公众及早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帮你找出痛苦的“始作俑者”
【/h/】北京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研究所专家表示,剧烈疼痛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慢性疼痛可导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抑郁、易怒等;顽固性疼痛可能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甚至长期不活动形成残疾,功能完全受限。心理上,疼痛也可能导致抑郁,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
引起疼痛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直接刺激,比如刀切。
2。炎症和感染。
3。一些无菌性炎症,如组织感染引起的炎症。
4。缺血、心肌缺血、下肢动脉闭塞引起的疼痛。
5。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糖尿病可引起一些疼痛相关疾病,一种是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手脚麻木疼痛。此外,糖尿病也会引起动脉硬化。很多人下肢供血不足,导致坏死,严重者甚至截肢。
6。免疫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风湿性免疫疾病均累及脊柱和关节,引起疼痛,引起功能受限。
7。老年病。骨关节炎比较常见,问题发生在颈椎、腰椎、胸椎、膝关节。尤其是老年女性更容易患此类疾病,因为女性的雌激素从老年开始迅速下降,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进而导致骨折、骨关节炎等。
8。一些神经系统疾病。
9。手术造成的一些伤害。
10。精神问题导致的痛苦。
这些病不要忍者。去疼痛科
【/h/】疼痛的一般治疗,即传统治疗,主要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比如传统的按摩、针灸、拔罐、理疗等。都属于中医治疗方法。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西药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有些药物对一种疼痛有效,而对另一种疼痛完全没有效果。此外,疼痛学科中的微创介入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一些顽固性内脏痛的介入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个必须注意的疼痛紧急情况。什么是疼痛急症?其实这种疼痛是症状,不是病。这反映出你的重要器官有问题,这是一个警报。”专家说,比如突发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烈疼痛,老年患者肺栓塞,消化道穿孔,主动脉夹层等。有这样的痛苦就尽快去医院。如果有既往病史,要去相关科室就诊,不要跑错地方耽误抢救时间。比如突发胸痛伴冠心病,胸背压痛,就要去心内科做一些检查,看看有没有心肌梗塞,做相应的治疗。
[对疼痛的六种误解]
在处理疼痛时,人们通常会有以下六种误解:
误解1:疼痛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时候需要治疗
疼痛再也不能忍受了。一旦出现症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应该算是一种病。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障碍、焦虑和易怒,同时各种治疗的配合程度降低;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引起中枢过敏。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大大增加了疼痛治疗的难度,疼痛控制不好会影响术后的快速恢复。特别是骨科关节手术后,患者害怕疼痛,拒绝康复锻炼,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另外,如果疼痛影响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疼痛的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需要治疗
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和分娩疼痛,也可以是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下腰痛。急性疼痛大多是一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是一种疾病状态。在治疗急性疼痛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慢性疼痛不仅需要对症治疗,还需要对疼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治疗。
【/h/】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身体受损或患病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比如急性阑尾炎引起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导致腹腔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后果。慢性疼痛会加重、缓解、泛化,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
【/h/】误区三:“封”治不了症状
“阻断”是指阻断疗法,即在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注射局麻药或少量激素类药物。局麻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少量的局部激素可以起到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以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性渗出和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因此,封闭疗法不仅可以缓解暂时的疼痛,还可以治疗疾病。
【/h/】另外,阻断疗法使用的是局麻药,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引起依赖性、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阻断疗法每次使用小剂量激素,无需过多担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2017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硬膜外腔使用中长效糖皮质激素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在6个月以内。不超过3次,短期效果不超过5次;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每3个月一次,最长可连续两年。
误区四:止痛药会上瘾,尽量不要用
有些人认为服用止痛药会上瘾。其实这里经常提到的“成瘾”可能是由于疾病依赖引起的,因为身体或者疾病原因,患者确实需要长期使用镇痛药物,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在医学上,“成瘾”是指精神依赖和成瘾,是指人们有周期性或持续性用药的欲望,为了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而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
【/h/】服用止痛剂后疼痛明显改善,停药即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造成的。例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会反复发作疼痛。
【/h/】耐受是指机体对长期用药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药物作用减弱,增加剂量仍可发挥镇痛作用。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是人们害怕的常见成瘾药物。吸毒者容易上瘾,但对疼痛患者上瘾的情况很少。值得注意的是,镇痛药的使用,无论是哪种镇痛药,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病、并发症和用药史,分别选择治疗药物。
误区五:止痛药有很多副作用
【/h/】临床常用的镇痛药有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h/】比如NSAIDs在胃肠道确实有不良反应,比如上腹痛、恶心、消化不良等。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胃和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危及生命的穿孔和胃肠出血。具有相应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慎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果病情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监测血常规和大便潜血,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h/】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的特性有关,还与个人体质、剂量、使用时间、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有必要与医生沟通患者的正常健康状况,包括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史、伴随疾病和服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一些镇痛药也进行了基因检测,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六:彻底消除疼痛是有效的
【/h/】急性疼痛在去除致病因素后可以完全缓解,而慢性疼痛因其病因复杂,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能完全治愈。慢性疼痛治疗的目的通常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和生活质量。就像一位医学哲学家说的“有时候可以治愈,经常缓解,总是安慰”,试图通过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来“治愈”慢性疼痛的想法是不科学的,需要正确对待。
文/记者李杰
发布时间:2020-10-23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