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百度、滴滴、喜马拉雅等众多应用纷纷推出“大人物模式”或“老年模式”,向老年人伸出橄榄枝,拥抱移动互联网。但据记者调查,衰老功能的利用率还是很低,部分老年人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放弃。APP如何转型才能更贴近老人的内心?许多用户建议,引入人工语音或视频指导可能真的有助于老年人使用这些方便的服务。
【/h/】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4月7日发布了《互联网网站老化总体设计规范》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老化总体设计规范》(APP),规定了旧版本接口和旧版本APP应满足的标准。根据工信部的要求,社会传播、新闻信息、搜索、交通、金融服务、生活购物、医疗保健、健康等领域常用的app,要在今年9月底前率先完成老化适应。
一些应用首先引入养老模式
【/h/】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有2.74亿,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只有1.34亿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有近1.4亿老年人使用手机但不上网,他们是网络上的“沉默者”。如何帮助老人“打破沉默”?很多应用已经开始探索合适的老化。
【/h/】记者体验了几款应用,发现进入养老功能入口的方式不同。在喜马拉雅,汉字的格局已经展开,老人喜爱的资源如戏曲、保健、有声读物等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无广告,无弹出,功能简单,省力省心。百度直接开发了一款APP,叫做“百度大版”,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大版”不仅有信息检索、广播伴侣等模块,还集成了拍照、计算养老金等功能,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支付宝推出了老年人“温馨专线”,通过开通一键进站直达人工快轨,解决了老年人在使用APP时遇到的问题。
这些app都安装在杨叔叔的手机里,但杨叔叔还是心疼:“这些功能很少用。孩子刚教我怎么打开这个app的旧模式,别的APP就不一样了。最后还是想不通怎么用。”
适合衰老的功能入口很难找到
【/h/】当人们习惯了轻装上阵不带钱包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就成了很多银发族享受生活便利的拦路虎。
【/h/】12日,记者在德胜门附近遇到刘阿姨,她正准备挥手拦出租车。她已经在路边等了半个多小时了。当记者问刘阿姨手机里有没有安装打车软件时,刘阿姨说:“儿子给了我一滴,但是我不太会用。我怕我犯了错会花更多的钱。”刘阿姨并不知道APP已经推出了老人功能,在路边招手打车依然是她的首选。记者发现,要打开滴滴出行APP的“关怀模式”,首先需要点击屏幕左上角小人的头像。这一步让很多不熟悉互联网logo的老人很难。“没有文字描述我不知道这个。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刘阿姨说。记者注意到,用户还需要在滴滴出行APP的一排小按钮中找到“设置”,然后仔细查看列表中的文字,才能看到第四行的“关怀模式”字样。
“我见过孩子给我调大人物模式。我在小屏幕上点了三四次,每个点的位置都不一样。哪里能记得?”杨叔叔也担心找不到APP养老功能的入口。以喜马拉雅为例,如果要打开汉字模式,需要点击账号、模式、汉字模式才能进入。记者随后体验了联通手机营业厅APP。打开“护理模式”也需要三个步骤:点击我,设置和护理模式,“设置”按钮没有文字描述,只有齿轮状图标。对于不熟悉网络语言的老年人来说,很难区分它是“设定”的象征。
APP的老化功能需要微调
“如果下载APP时能提示是否需要进入‘大人物模式’就好很多了。”“最好放在主页面的显眼位置,你可以点击打开。或者把人工语音或者视频引导的按钮设置在显眼的位置,可以随时求助。”“能不能有一个标准化的方式打开旧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老人对老龄化APP提出了一些建议。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现有的很多老龄化改造成果都是从年轻人的角度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而没有关注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张欣表示,大字体、大嗓门的APP改造,只是对老年人需求的表面认识,需要关注老年人深层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以张欣的微信为例,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微信上教老人支付和发红包,而老人最想知道的功能是分享照片和短信。他建议相关APP了解老年人用户的需求,注意功能的微调,减少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恐惧,提高老年人使用的意愿。
(实习记者杨璐)
发布时间:2021-04-15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