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无论是哪个科室的医生,在做疾病治疗科普的时候,几乎都有一件事可以谈,那就是早发现。
【/h/】比如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无数的机会去发现它,去干预它,去消除它。
另外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都有早期发现的机会。然而,人们往往不在乎。长期以来,不健康的生活因素任其积累,小身体问题越来越多。到了一定时间,量变导致质变,才发现病程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贵,自己吃亏,也不一定能治好。
健康就是不生病,少生病,得一点小病。如果能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许多疾病,那将是最大的成功。此外,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实现大多数慢性病的早期检测。但是,为什么医生、专家、媒体都戴着嘴,还是很难实现早期发现?
【/h/】研究表明,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70%以上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疾病,很难早期发现,因为很难改变形成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熬夜、饮食不规律、吃大鱼大肉、高盐高糖、缺乏锻炼、抽烟喝酒、心情阴郁焦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
矛盾的是,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也没有知识的盲点。但似乎“知山有虎,更愿游虎山”,飞蛾扑火。对此,缺乏自律和毅力是最容易的解释,但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这个系统高度复杂,环环相扣,无限追求效率。然而,在各种系统参数中,只有人的健康没有受到太多关注。所以,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想改变就能改变吗?生活方式受工作方式的制约很大。
【/h/】以前工作效率低,一周只能做一件事。今天工作效率高,一天七件事。在高效率的同时,要压缩用餐时间,打乱休息时间,推迟休闲时间。比如一个程序员经常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工作,还要加班。另外,公司有下班晚了报销车费的制度,延长工作时间是符合逻辑的。
【/h/】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下,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即使健康专家介绍了100种健康食谱,也无法实施。
【/h/】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但知难而行。对于一个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庭,不得不放弃个人爱好的人来说,健康能排在第一位吗?在很多人的生活压力下,健康问题只要不浮出水面就不是问题。
所以,为了早期发现疾病,单纯依靠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将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即真正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
发布时间:2021-05-28 09:46